木工开榫机-数控榫槽机-实木开料机—数控木工机械厂家

咨询热线: 13793622726
高密市华洲木工机械厂 专注数控自动化数十年专业更专注!
您的位置: 主页 > 客户案例 >

实木榫卯结构和现代数控开榫机的关系

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扣在一起,两块木头就会紧紧地相握,不再分离,从此木头就有了生命。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灵魂,不用一颗铁钉,单凭其中的榫卯结构,便可以使用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除了精美、实用等优点,家具榫卯结构透出的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的道家思想以及老祖宗顺应木材本质而制作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逐渐被世人认识。一件家具不但成为使用、鉴赏、收藏的珍品,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意境的载体。

 

 

榫卯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有天衣无缝之感

比汉字更早的民族记忆

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已故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提到:“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几千年间,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不同的家具。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一件红木家具,从木料到成形,需要以下几个程序:选料开料、烘干、刨料、开榫、组装、打磨、上蜡或上漆。其中,榫卯制作工艺被称为家具的灵魂,经常出现在不同部件的接合位置。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家具接合分为四类:基本接合、腿足与上部构件的结合、腿足与下部构件的结合、另加的榫销,由此衍生出多种榫卯造法。其造法繁复多样,王世襄曾经提到:“鲁班馆的老匠师如石惠、李建元、祖连朋等都曾谈到,即使从事家具修理已几十年,仍偶然会发现某一榫卯或它的某一局部造法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在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中,记者看到了现代的榫卯工艺。与古时做法相比,主要有两点差异:其一,古时榫卯构件常用鱼鳔蒸煮、碾碎、敲打而成胶黏剂,作为加固结合的辅助手段。如果材料需拆换,只要在火上烘烤加热即可溶开,拆开调换修理。而现代工艺中,鳔胶被胶水取代,工厂中通常使用101胶水。据宣明典居的工人师傅介绍,即使不用胶水,全凭榫卯也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而且在某些严谨细微结构中,如面板相接的插槽,不使用胶水。其二,榫卯基本为机器打磨,保证了尺寸统一性和生产效率,只有个别尺寸不合的部件,再进行人工打磨。

在不同流派的传统家具做法中,榫卯工艺也各有特色。据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祥考证,明清之际,大部分宫廷家具均采用了南洋的硬质木料,为保持其华丽的外观质感不受破坏,往往均做成半榫、闷榫、抄手榫等不露木材立茬的暗藏结构,为防止半榫日久松动脱落,还用竹钉来固定。这种“半榫加竹钉”的工艺,以苏作家具为盛,应与江南车船建筑及农具上常用的“别顶替”结构有极强的渊源关系。而广作家具则多在最重要的结构部位留下透榫以备楔加固,极少见到有用竹钉者。


家具厂内,工人师傅在整理做好的榫卯构件
体现古人哲学世界观
中国的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证。一座宫殿,由几万根木材铸造而成,全凭榫卯交叉错插结构,便可以屹立千百年。据说,1937年6月,当近代中国研究传统建筑的先驱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四人,几经艰辛站在五台山一座千年古刹前时,发现这座兴建于唐代的佛光寺经历千余年,梁柱间的榫卯结构依然紧密相扣,不离不弃。
古代木质家具可以说是木质建筑的缩影,结构严丝合缝又不着痕迹。榫卯结构的红木家具,除了具有便于运输、便于维修、保护木材等特点,其巧妙的结构限制了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比铁钉连接的家具更结实耐用。《明式家具研究》举例说明:“四方形的结体是可变的、不稳定的,但由于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等,加强了结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固定起来,消除了结体不稳定的缺憾,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而又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即使在当代,宣明典居的工人师傅仍然赞叹古人留下的技艺瑰宝:“你穿着我,我咬着你,保持了家具的稳固性”。
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总经理傅军民说:“榫卯的合理运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家具的结构是否严谨、牢固,影响到家具的使用寿命,更关系到家具的美观和艺术性。一件家具如果遍布钉眼,接合扭曲,都不能算一件‘能用’的家具,艺术性和收藏价值更无从谈起。所以榫卯被称为家具的灵魂,也是文化内涵的基础。”
而在有关榫卯的研究中,其蕴含的哲学理念也逐渐被人关注。傅军民感叹:“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中国古典家具的连接,部件与部件之间,产生互补关系,就像默契的有情人,异性相吸、两情相悦;榫卯是中国智慧的产物,外观四称,含而不露,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内蕴阴阳,相生相克,以制为衡,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张德祥认为,榫卯技术表象背后隐含着古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一个哲学问题。他曾经以“穿带榫”为例,与西方防止面板变形的技术进行考证比较。木材有干缩湿胀的性质,其横向受环境影响而含水率不均衡,容易出现开裂、翘曲现象。穿带榫将几根坚固的横木固定在面板的横向方向,控制其不向其他方向开裂翘曲,获得坚固平面。而西方的古式家具,多用铁钉将木条钉死在下面框架中,出现裂缝再以桌布进行掩饰。张德祥将前者评价为“欲擒故纵的无为而治”,而后者为“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徒劳”。他认为,这与东西方文化中世界观不同相关。西方认为人是万物主宰,要征服,便“用钉钉,用胶粘,甚至将木材劈开做胶合板”,而中国古人认为人与万物相互依附而生,应互为一体、和谐生长,于是发明了攒边穿带等工艺。

 


多看工艺 回归本质
随着市场需求高涨,工厂工业化流水线批量生产、追求效益的行为日益普遍,在现代榫卯工艺中作假现象也越来越多。据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厂厂长陈淼沂介绍,规范的榫卯结构应该与部件为一体,而为了节省木材和人工成本,也有的厂家使用其他木质的边料来制作榫卯再粘贴到部件上。这样的做法,使本来几千元的成本下降到几百元,而在外观结构上根本看不出来,消费者、行家都无法辨别,只有多年使用后才看出问题,“这就是一个良心活儿” 。
傅军民也对此感叹颇多:“现在红木家具市场对于家具树种过于追求,对家具本身的功能和意境的关注不足。古典家具的美观性、艺术性以其工艺为基础,而现在的市场趋势有本末倒置的意思。”“红木家具进化到当代,要勇敢地采取工艺上的革新。有些年轻人喜欢古典家具外形,但是觉得使用起来不舒服,我们也在做外形上的改观,相应地,工艺也有所改革。现在我们在研制的凹面坐椅,保证了使用的舒适性,其内在工艺也正申请国家专利。”
对于榫卯工艺的传承,除了古典家具制作厂商,现代实木、板式家具也有涉猎。据业内人士介绍,现在实木家具某些部位,如木椅扶手、面板与桌腿处,有少量的榫卯运用。西方一些收藏大家,也对这种工艺偏爱有加。比利时收藏家菲力浦·德巴盖,太迷恋中国硬木家具,除了收藏珍品,更产生“生活于明”的念头,于是创立了“侣明室”收藏展,展出明式家具,展现十六、十七世纪明式家具的风貌。


小零件辨外行
根据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副会长张德祥的《中国古代家具上的楔钉销砦》记载,在中国古代家具的结构上,有一类极其细小的零件,即各种楔子、竹钉、销子及砦。这类小零件体积微小,常不被世人和研究者注意,作用却很重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楔儿,是一种一头宽厚、一头窄薄的三角形木片。将其打入榫卯之间, 可使二者结合严密。楔,通常是用与家具同样的木料制成,其使用形式大致有挤楔、破头楔、大进小出楔等。
竹钉,常与半榫配合来固定榫卯结构。这些小竹钉常被北京鲁班馆老师傅戏称为“管门丁”,言其就像古代掌管城门锁钥的兵士一样重要。例如一只苏式四出头椅子。如搭脑与扶手上的四颗竹钉不去,则前二者均不能取下,如二者不曾取下,则靠背板及镰把棍就不会丢失,如后二者没有丢失,则椅面绝不会松动,如椅面不曾松动,则圈口牙板便不会掉下来,椅子下截肯定不会散架。
销,通常是指两顺向木材间用于管束其相关位置的小木块。有管而不死,可拆卸活动的意思。常见形式有裁销、走马销、透销、穿销。常用于案面芯板之间、床牙板与大边之间,桌子芯与罗锅帐之间等等。
家具上的砦,是垂直打入木材表面,有一端明露在外面的小木撅,其露在外面的部分,有阻挡部件朝某些方向运动的作用。在柜门和抽屉后立栽的“碰头”、柜子“栓杆”下立栽的扁销,原则上都应称作砦。一些明式椅子,在光素通圆的椅腿内侧直接打砦儿托住藤编的座面,十分精巧。
这四类零件使用中,应该说成“备”个楔儿,“钉”个钉儿,“栽”个销儿,“打”个砦儿。其间动词不可混淆,否则,会有被人视作外行之虞。


工作人员展示榫卯构件,各种榫卯有自己专用的名字和独特的作用
榫卯结构演化出的鲁班锁
相传,工匠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它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看似简单的木质玩具,仅仅由几组木件构成的一个“结”,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动动脑筋可拆解,装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用一种咬合的方式把三组木条垂直相交固定,六根木条分别冠以六艺,中间有缺,缺缺相合,以十字双交卡榫组成。卡榫仅借木条的不同凹槽放置、拼凑,挖槽的密合度稍有不足都可能影响结构稳固度,需将木块大小不一的卡榫精准放置才能组合成功,而且只要抽掉一根木条,整个接合的木块也即散架了。鲁班锁沿传至后期又有了孔明锁,在民间经过不断的延伸,鲁班锁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


■ 名词解释
榫卯:《集韻》对“榫”有记载,“剡木入窍也”,俗谓之“榫头”,亦作“笋头”。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种形式同时也常见于其他木、竹、石制的器物中。王世襄曾著作称,“切削榫头之水平构件称为横杆,而切削榫孔之垂直构件则称为立柱”。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家具榫卯工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上百种结构,现在常见的、仍经常使用的有肩榫插肩楔钉夹头榫抱肩棕角、攒边格角榫等等。

古代家榫卯结构多 七巧桌像七巧板变形(图)


一只黄花梨小木箱,3.5毫米面板厚度,可是箱盖面与箱盖边相连,直角却一点也看不到缝,其榫卯结构技术堪称精湛。昨天下午,扬州古艺堂古代家具研究室王伯堂做客扬子鉴宝视频直播室,为古代家具爱好者作讲座,主要对古代家具榫卯结构进行分类讲述,特别介绍了古代七巧桌。


古代家具有多种榫卯结构
什么叫榫?什么叫卯?王伯堂介绍说,榫指的是凸的部分,卯指是凹的部分,凸凹相结合,从字面上来看,两者结合就是完整的。“我做了30多年古家具收藏研究,喜欢研究古家具和古建筑榫卯结构。古建筑能使用几百年、上千年,且遇到地震时,古建筑不会一下子倒塌,是因为古建筑每条腿伸进地里,随着地震的波动,榫卯结构也会顺着外力的方向波动。不像钢筋水泥太硬,一有波动就会裂,造成房屋倒塌。”